【吳卿先生的雕刻世界和生命歷練】
載自: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m4k-1201849221-8111-1502.doc
吳卿十七歲開始拿雕刻刀,時值台灣做紅木、黑檀等高級木雕傢具外銷的全盛時期,於是從這項民藝入手,由新竹廠的八美圖「開臉」做起,又到台中、屏東、台南、台北等地嘗試平面紋飾雕刻,同時展開三年坐遊覽車遊歷觀摩雕刻技巧的流浪手藝人生涯。他看遍全省的廟宇和各地好的雕刻品;也曾兩次造訪當時被公認為木雕第一高手的朱銘工作室。在這段時間,他嘗試過的立體造型有孔子紀念像、觀音菩薩及媽祖等神像還有佛像雕刻。透過同學及其他同行朋友,他也開始去暸解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不同雕刻材質的特性。
以螞蟻生態為創作題材,和吳卿在第一次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象牙球、河舟記等傳統精工細雕時,內心在驚嘆之餘所許下的心願有關:決心找一個最細的東西來研究,作出可以進入故宮的藝術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坐在河堤上發現螞蟻群合力搬運壁虎蛋的情景,一方面驚訝其團結力量的偉大,一方面也受大自然中造型的優美所感動,便決定以螞蟻的細密造型磨練自己的雕刻寫實技巧。
1993年台北故宮博物院破例要購藏吳卿的金雕作品,當時的秦孝儀院長,請他製作尺寸更小的螞蟻,「瓜瓞綿綿」系列作品於是產生,其中螞蟻以外尚有七種昆蟲與苦瓜藤,組合的複雜度和製作難度,令觀者無法想像。吳卿在十九歲時許的願(1975),於十八年後實現了,他的作品被典藏在故宮博物院。另一件以螞蟻為主體的生態作品〈鄉野情懷〉,也是他到目前為止最大的一件金雕作品,上面有806隻大大小小的螞蟻;做一隻金螞蟻需要一個工作天,三個螞蟻巢以銀片手工鍛打,費了三個多月,加其他植物、昆蟲與泥土狀底座,整件作品共耗時一千兩百天才完成。誠如吳卿自己所述,做這件作品的動力是下大決心、傻氣和理想,也算是對自我的一個交代。他當時剛好四十歲。
載自: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m4k-1201849221-8111-1502.doc
吳卿十七歲開始拿雕刻刀,時值台灣做紅木、黑檀等高級木雕傢具外銷的全盛時期,於是從這項民藝入手,由新竹廠的八美圖「開臉」做起,又到台中、屏東、台南、台北等地嘗試平面紋飾雕刻,同時展開三年坐遊覽車遊歷觀摩雕刻技巧的流浪手藝人生涯。他看遍全省的廟宇和各地好的雕刻品;也曾兩次造訪當時被公認為木雕第一高手的朱銘工作室。在這段時間,他嘗試過的立體造型有孔子紀念像、觀音菩薩及媽祖等神像還有佛像雕刻。透過同學及其他同行朋友,他也開始去暸解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不同雕刻材質的特性。
以螞蟻生態為創作題材,和吳卿在第一次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象牙球、河舟記等傳統精工細雕時,內心在驚嘆之餘所許下的心願有關:決心找一個最細的東西來研究,作出可以進入故宮的藝術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坐在河堤上發現螞蟻群合力搬運壁虎蛋的情景,一方面驚訝其團結力量的偉大,一方面也受大自然中造型的優美所感動,便決定以螞蟻的細密造型磨練自己的雕刻寫實技巧。
1993年台北故宮博物院破例要購藏吳卿的金雕作品,當時的秦孝儀院長,請他製作尺寸更小的螞蟻,「瓜瓞綿綿」系列作品於是產生,其中螞蟻以外尚有七種昆蟲與苦瓜藤,組合的複雜度和製作難度,令觀者無法想像。吳卿在十九歲時許的願(1975),於十八年後實現了,他的作品被典藏在故宮博物院。另一件以螞蟻為主體的生態作品〈鄉野情懷〉,也是他到目前為止最大的一件金雕作品,上面有806隻大大小小的螞蟻;做一隻金螞蟻需要一個工作天,三個螞蟻巢以銀片手工鍛打,費了三個多月,加其他植物、昆蟲與泥土狀底座,整件作品共耗時一千兩百天才完成。誠如吳卿自己所述,做這件作品的動力是下大決心、傻氣和理想,也算是對自我的一個交代。他當時剛好四十歲。
<<無情巧雕有情天 ──精雕藝師吳卿>>
載自光華雜誌2004年2月第092頁
吳卿,一九五六年生於嘉義縣新港鄉溪北村,學齡前,對生命就充滿問號:空間究竟有多大?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務農的父母辛勤耕作維持一家溫飽,無暇為他解惑,加上吳卿個性倔強好勝,上了小學也常以小管大,當囝仔頭王欺侮高年級生,而且生性好玩,曾經整個學期都不去上學,每天看連環漫畫、邀同學偷摘水果、用空氣槍打野鳥,宛如脫韁野馬,完全不受約束。
一顆壁虎蛋
一九七○年代,時值台灣製作紅木、黑檀等高級木雕家具外銷的全盛時期,十七歲的吳卿放棄報考藝專,北上到台北內湖朋友就職的紅木家具店學習浮雕,一星期後轉到新竹的家具店,從八美圖「開臉」做起,從此展開全台各地學習雕刻技巧的流浪手藝人生,足跡遍及台中、台南、屏東等地。
十九歲那年,在北投一間紅木家具店當木雕師傅,第一次到台北故宮博物院參觀,當看到翠玉白菜、象牙球、核舟記等傳統精工細雕時,吳卿腦海中迴盪著:「假如我的雕刻作品,能夠被故宮博物院收藏,那這輩子就夠本了!」因為人不過百歲,但收藏在故宮,就是傳世千年。
參觀故宮後,有回吳卿到河堤散步,看到一粒小白球一直在移動,趨前探看,原來是幾隻螞蟻正合力搬運一顆壁虎蛋,然後向著九十度的牆面緩緩爬昇,小小的螞蟻竟然能夠合作抬起那麼大的壁虎蛋,這種團隊精神,讓吳卿感到無比的震撼,加上螞蟻優美、活潑的外型,觸動他雕刻的念頭,從此開始拿著放大鏡到處找螞蟻。
一九七八年,利用當兵休假空檔,吳卿開始雕刻螞蟻,初始因刀法生疏,也從未學過立體造型雕塑,前幾個月一再失敗,後來花了兩個多月,才完成第一隻木雕螞蟻《矗吼》:「在自然界中,螞蟻不可能會有這種動作,這是一種意念形式的表達,」吳卿回想,由於當時對螞蟻還不是很瞭解,比例不是很準確。
愛上「黑武士」
第二年吳卿以《凝思》一作,入選第三十四屆全省美展,同年以《生存與掙扎》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當時國內藝術界開始「新寫實主義」風潮,吳卿決定以螞蟻為主題,專心創作,也開始養螞蟻。
「也許有著特殊因緣,有兩年的時間,我用壓克力盒子養了一整窩、幾百隻的螞蟻。那是一種黑色、體積大大的螞蟻,我叫牠們『黑武士』。」吳卿談起這群「寵物」,簡直欲罷不能:「牠們模樣很可愛,跑起來速度很快,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們跟人一樣有喜怒情緒。牠們很喜歡吃葡萄皮,如果久一點沒有清洗盒子,葡萄皮發酵,牠們吃後就像喝醉一樣,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
談到螞蟻,吳卿一臉純真,像個到處炫耀心愛寶貝的大男孩。據他的觀察,台灣約有三百種螞蟻,由於氣候、環境和食物不同,性情差異也大;北部的螞蟻較溫馴,南部的螞蟻較凶悍,尤其是紅螞蟻群裡的兵蟻,若不慎被咬,那嵌入肉裡的痛,保證終身難忘。
為了完整表達螞蟻的生態現象,並融入抽象的創作意念,吳卿整整花了七年的時間,完成二十五件精細的木雕螞蟻作品。這一系列作品中,最耗時的當屬《搬運飯粒的一群螞蟻》。這是在一九八一年,當時二十六歲的吳卿一心想做件螞蟻生態的大型木雕,作為自我的挑戰。他先用保麗龍和鐵絲做出模型,然後才著手細雕,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他每天工作到深夜,直到眼睛痛得像針在扎,才勉強休息。這件耗費了四千零一十五個小時才完成的精雕巨作,在放大了十幾立方倍數的比例後,螞蟻生態一目了然,其後果然在一九八三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館邀請展上大放異彩。
一九八四年,吳卿獲得《第二屆中日美術交流展》招待獎,應邀到日本名古屋刈谷美術館發表《木雕螞蟻個展》。在展場上,人們對他精細的雕刻技巧與觀察入微的工夫發出驚嘆,這一系列木雕螞蟻作品,讓當時年僅二十八歲的吳卿備受讚賞與肯定,但他毅然讓自己從掌聲中沉寂下來。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
除熱愛的雕刻外,念佛是讓吳卿靜下來面對雕塑、學習生命的重要支柱。從二十歲起接觸佛經、禪坐,在那段沉寂的日子裡,他更勤於讀佛經,以他的體悟,藉由具象的木材、銅、銀、黃金,不斷地編織著生命流轉的真象,試圖在一切畢竟是「空」的國度裡,創作出對生命的禮讚與謳歌。
有回他嘗試雕刻蟬,桌旁放著隻蟬的標本,當時與他同住的畫家黃孟新問他:有沒有辦法將蟬翼雕到透明?因為根據黃孟新的查證,全球木雕史上尚無透明的木雕作品。聽後他一試再試,將傳統雕刻刀稍加改良後,開始挖,把蟬翼的厚度挖到只有○‧○○二公分,厚度只有報紙的三分之一,兩邊脈絡一致,蟬身細毛下的硬殼質感也表露無遺。
這隻有著透明翅膀的熊蟬木雕,一九八六年在故宮博物院現代藝術館展出時,再度引來齊聲驚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博士觀後讚嘆:「怎麼有辦法雕出透明脈線上下對稱的作品?」同年,木雕新作《禪》,經三個月精心雕琢後完成,他在圓體上雕有半隻蟬,透明蟬翼向上伸展,另一半呢?是在圓體內?是出?是入?本無分別。吳卿真切地傳達出自身對禪修的體悟;當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沒有一絲執著與牽絆時,生命將變得自在無礙。
參禪與靜坐,讓吳卿心神合一,雕刻出無數精密傑作。然而,將昆蟲薄翼雕得只剩紙張五分之一薄,已無法滿足他對自我的要求,他還希望再做突破。從一九八八年刻下第一刀,歷時十六個月才完成的《是人?是蝶?》,就是這種願力下的經典之作。這件傳達思想體悟的作品,是將一整塊重達三十五公斤的黃楊木,一刀一刀鑿去,「雕鑿的過程,宛如禪坐時,塵埃浮起又落定,全心一意的雕刻,時間彷彿停止了。」中空透明抽象的頭殼,羽化變形的蝴蝶穿梭其間,完成的《是人?是蝶?》重量只有四十公克,比兩張報紙還輕。
吳卿的作品,耗時一年以上才完成的屢見不鮮,花三、五年更是常事,所以談到創作心情,吳卿認真地表示:「我要隨時提醒自己,保持內心寧靜,要不然一件一旦開工後就要面對三、五年的作品,每動一刀都是省思。當你後悔上一刀時,一年已經過去了。」
九九九九純金雕
吳卿對木雕情有獨鍾,卻也面臨作品保存不易、搬運易有損壞的情形,因此吳卿從一九八一年開始雕臘,嘗試用脫臘來作銅螞蟻。接著在一九八四年,經過半年開了六次模,終於成功完成第一隻銀螞蟻。
「以往,用金屬作藝術品,銅和銀最普遍。在熟悉這兩項金屬後,我認為珍貴的黃金最適合作精雕,用黃金來雕作藝術品,可以把人們對黃金的喜好結合藝術,提升為收藏、欣賞兼具的藝術品,」吳卿表示。
吳卿的金雕,最著名的一件,當屬一九九三年,台北故宮博物院首度破例以典藏經費收購「在世」藝術家的作品。這件《瓜瓞綿綿》長二‧八公尺,高一‧二公尺,加上重達八十公斤的白銀底座及青銅棚架。三株大小苦瓜藤間,爬滿兩百三十八隻螞蟻做主體,這些金螞蟻和真的螞蟻一樣大小,他以寫實手法,表現出自然界一個小角落裡生命滋長的熱鬧景象;枝葉在抽芽伸展,蟻群在大地上來往穿梭,苦瓜飽滿的果實吊在花葉間,蝴蝶循花香而來,螳螂在花葉間沉思,瓢蟲、果蠅、蟬穿梭其中,一片生氣盎然。作品雖沉寂無聲,但觀者似乎聆聽到作品裡蘊藏的生命律動正汩汩湧動,嘩然地奔流不止。這件《瓜瓞綿綿》需要將幾千個個體雕作翻模後,再一一「走水」組合,若以一天工作八小時來計算,需耗時三年才得以完成。
在佛理中找到生命安頓處的吳卿,為了資助佛光大學建校,一九九七年於台北發表《吳卿金雕展》,門票收入捐做建校基金。
吳卿的金雕遠比木雕更為人所熟知與矚目,但在金雕作品精細質感背後的胎體原形其實是木雕。除了少數植物枝葉以原物翻製外,吳卿都是先雕作完整的木刻,再翻模製造金雕,而且選擇紋理最細密,色澤光潤如象牙的上等黃楊木,展現一般臘模無法呈現的精緻度。
現在的他,希望能成立「吳卿美術館」,收藏多年來的作品,以期讓這些藝術資產傳承下去。為此,二○○三年起,他在台北遠企購物中心一樓設置專櫃,展示小件金雕作品,尤其是與真實螞蟻相同比例的金雕收藏品,值得去看看。
載自光華雜誌2004年2月第092頁
吳卿,一九五六年生於嘉義縣新港鄉溪北村,學齡前,對生命就充滿問號:空間究竟有多大?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務農的父母辛勤耕作維持一家溫飽,無暇為他解惑,加上吳卿個性倔強好勝,上了小學也常以小管大,當囝仔頭王欺侮高年級生,而且生性好玩,曾經整個學期都不去上學,每天看連環漫畫、邀同學偷摘水果、用空氣槍打野鳥,宛如脫韁野馬,完全不受約束。
一顆壁虎蛋
一九七○年代,時值台灣製作紅木、黑檀等高級木雕家具外銷的全盛時期,十七歲的吳卿放棄報考藝專,北上到台北內湖朋友就職的紅木家具店學習浮雕,一星期後轉到新竹的家具店,從八美圖「開臉」做起,從此展開全台各地學習雕刻技巧的流浪手藝人生,足跡遍及台中、台南、屏東等地。
十九歲那年,在北投一間紅木家具店當木雕師傅,第一次到台北故宮博物院參觀,當看到翠玉白菜、象牙球、核舟記等傳統精工細雕時,吳卿腦海中迴盪著:「假如我的雕刻作品,能夠被故宮博物院收藏,那這輩子就夠本了!」因為人不過百歲,但收藏在故宮,就是傳世千年。
參觀故宮後,有回吳卿到河堤散步,看到一粒小白球一直在移動,趨前探看,原來是幾隻螞蟻正合力搬運一顆壁虎蛋,然後向著九十度的牆面緩緩爬昇,小小的螞蟻竟然能夠合作抬起那麼大的壁虎蛋,這種團隊精神,讓吳卿感到無比的震撼,加上螞蟻優美、活潑的外型,觸動他雕刻的念頭,從此開始拿著放大鏡到處找螞蟻。
一九七八年,利用當兵休假空檔,吳卿開始雕刻螞蟻,初始因刀法生疏,也從未學過立體造型雕塑,前幾個月一再失敗,後來花了兩個多月,才完成第一隻木雕螞蟻《矗吼》:「在自然界中,螞蟻不可能會有這種動作,這是一種意念形式的表達,」吳卿回想,由於當時對螞蟻還不是很瞭解,比例不是很準確。
愛上「黑武士」
第二年吳卿以《凝思》一作,入選第三十四屆全省美展,同年以《生存與掙扎》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當時國內藝術界開始「新寫實主義」風潮,吳卿決定以螞蟻為主題,專心創作,也開始養螞蟻。
「也許有著特殊因緣,有兩年的時間,我用壓克力盒子養了一整窩、幾百隻的螞蟻。那是一種黑色、體積大大的螞蟻,我叫牠們『黑武士』。」吳卿談起這群「寵物」,簡直欲罷不能:「牠們模樣很可愛,跑起來速度很快,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們跟人一樣有喜怒情緒。牠們很喜歡吃葡萄皮,如果久一點沒有清洗盒子,葡萄皮發酵,牠們吃後就像喝醉一樣,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
談到螞蟻,吳卿一臉純真,像個到處炫耀心愛寶貝的大男孩。據他的觀察,台灣約有三百種螞蟻,由於氣候、環境和食物不同,性情差異也大;北部的螞蟻較溫馴,南部的螞蟻較凶悍,尤其是紅螞蟻群裡的兵蟻,若不慎被咬,那嵌入肉裡的痛,保證終身難忘。
為了完整表達螞蟻的生態現象,並融入抽象的創作意念,吳卿整整花了七年的時間,完成二十五件精細的木雕螞蟻作品。這一系列作品中,最耗時的當屬《搬運飯粒的一群螞蟻》。這是在一九八一年,當時二十六歲的吳卿一心想做件螞蟻生態的大型木雕,作為自我的挑戰。他先用保麗龍和鐵絲做出模型,然後才著手細雕,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他每天工作到深夜,直到眼睛痛得像針在扎,才勉強休息。這件耗費了四千零一十五個小時才完成的精雕巨作,在放大了十幾立方倍數的比例後,螞蟻生態一目了然,其後果然在一九八三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館邀請展上大放異彩。
一九八四年,吳卿獲得《第二屆中日美術交流展》招待獎,應邀到日本名古屋刈谷美術館發表《木雕螞蟻個展》。在展場上,人們對他精細的雕刻技巧與觀察入微的工夫發出驚嘆,這一系列木雕螞蟻作品,讓當時年僅二十八歲的吳卿備受讚賞與肯定,但他毅然讓自己從掌聲中沉寂下來。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
除熱愛的雕刻外,念佛是讓吳卿靜下來面對雕塑、學習生命的重要支柱。從二十歲起接觸佛經、禪坐,在那段沉寂的日子裡,他更勤於讀佛經,以他的體悟,藉由具象的木材、銅、銀、黃金,不斷地編織著生命流轉的真象,試圖在一切畢竟是「空」的國度裡,創作出對生命的禮讚與謳歌。
有回他嘗試雕刻蟬,桌旁放著隻蟬的標本,當時與他同住的畫家黃孟新問他:有沒有辦法將蟬翼雕到透明?因為根據黃孟新的查證,全球木雕史上尚無透明的木雕作品。聽後他一試再試,將傳統雕刻刀稍加改良後,開始挖,把蟬翼的厚度挖到只有○‧○○二公分,厚度只有報紙的三分之一,兩邊脈絡一致,蟬身細毛下的硬殼質感也表露無遺。
這隻有著透明翅膀的熊蟬木雕,一九八六年在故宮博物院現代藝術館展出時,再度引來齊聲驚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博士觀後讚嘆:「怎麼有辦法雕出透明脈線上下對稱的作品?」同年,木雕新作《禪》,經三個月精心雕琢後完成,他在圓體上雕有半隻蟬,透明蟬翼向上伸展,另一半呢?是在圓體內?是出?是入?本無分別。吳卿真切地傳達出自身對禪修的體悟;當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沒有一絲執著與牽絆時,生命將變得自在無礙。
參禪與靜坐,讓吳卿心神合一,雕刻出無數精密傑作。然而,將昆蟲薄翼雕得只剩紙張五分之一薄,已無法滿足他對自我的要求,他還希望再做突破。從一九八八年刻下第一刀,歷時十六個月才完成的《是人?是蝶?》,就是這種願力下的經典之作。這件傳達思想體悟的作品,是將一整塊重達三十五公斤的黃楊木,一刀一刀鑿去,「雕鑿的過程,宛如禪坐時,塵埃浮起又落定,全心一意的雕刻,時間彷彿停止了。」中空透明抽象的頭殼,羽化變形的蝴蝶穿梭其間,完成的《是人?是蝶?》重量只有四十公克,比兩張報紙還輕。
吳卿的作品,耗時一年以上才完成的屢見不鮮,花三、五年更是常事,所以談到創作心情,吳卿認真地表示:「我要隨時提醒自己,保持內心寧靜,要不然一件一旦開工後就要面對三、五年的作品,每動一刀都是省思。當你後悔上一刀時,一年已經過去了。」
九九九九純金雕
吳卿對木雕情有獨鍾,卻也面臨作品保存不易、搬運易有損壞的情形,因此吳卿從一九八一年開始雕臘,嘗試用脫臘來作銅螞蟻。接著在一九八四年,經過半年開了六次模,終於成功完成第一隻銀螞蟻。
「以往,用金屬作藝術品,銅和銀最普遍。在熟悉這兩項金屬後,我認為珍貴的黃金最適合作精雕,用黃金來雕作藝術品,可以把人們對黃金的喜好結合藝術,提升為收藏、欣賞兼具的藝術品,」吳卿表示。
吳卿的金雕,最著名的一件,當屬一九九三年,台北故宮博物院首度破例以典藏經費收購「在世」藝術家的作品。這件《瓜瓞綿綿》長二‧八公尺,高一‧二公尺,加上重達八十公斤的白銀底座及青銅棚架。三株大小苦瓜藤間,爬滿兩百三十八隻螞蟻做主體,這些金螞蟻和真的螞蟻一樣大小,他以寫實手法,表現出自然界一個小角落裡生命滋長的熱鬧景象;枝葉在抽芽伸展,蟻群在大地上來往穿梭,苦瓜飽滿的果實吊在花葉間,蝴蝶循花香而來,螳螂在花葉間沉思,瓢蟲、果蠅、蟬穿梭其中,一片生氣盎然。作品雖沉寂無聲,但觀者似乎聆聽到作品裡蘊藏的生命律動正汩汩湧動,嘩然地奔流不止。這件《瓜瓞綿綿》需要將幾千個個體雕作翻模後,再一一「走水」組合,若以一天工作八小時來計算,需耗時三年才得以完成。
在佛理中找到生命安頓處的吳卿,為了資助佛光大學建校,一九九七年於台北發表《吳卿金雕展》,門票收入捐做建校基金。
吳卿的金雕遠比木雕更為人所熟知與矚目,但在金雕作品精細質感背後的胎體原形其實是木雕。除了少數植物枝葉以原物翻製外,吳卿都是先雕作完整的木刻,再翻模製造金雕,而且選擇紋理最細密,色澤光潤如象牙的上等黃楊木,展現一般臘模無法呈現的精緻度。
現在的他,希望能成立「吳卿美術館」,收藏多年來的作品,以期讓這些藝術資產傳承下去。為此,二○○三年起,他在台北遠企購物中心一樓設置專櫃,展示小件金雕作品,尤其是與真實螞蟻相同比例的金雕收藏品,值得去看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