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戴明德


戴明德簡介:
戴明德,1960生於台灣‧嘉義。
l983 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畢業
l999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
現職:
l999 進駐嘉義‧零擔號鐵道倉庫
   國立嘉義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獲獎記錄:
1991 第46屆全省美展油畫第三名
1992 第9屆高雄美展油畫第一名,第16屆全國油晝展第三名
出版作品:《軌點子》(嘉市鐵道藝術協會2007)、《藝術幹細胞的繁殖》(嘉市文化2002)、《怎樣畫工筆寫意人物》(藝術圖書1992)、《戴明德作品集》(天晴文化2009)、《船說》(天晴文化2009)、《孺叟圖像閱讀》(2007)、《旅程,在影像擷取之後》(2006)、《生命流變》(2005)、《孺梭新語》(2002)、《生活.藝術.家》(2001)。

個展:
1991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首次個展<台南>
1992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個展<台中>
1993 亞洲藝術中心個展<台北>
1998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個展<嘉義>
1999 悠閒藝術中心個展<台北>
1999-2000 跨世紀邀請個展,風山雲水<嘉義>
2000 「機關倉庫檔案」裝置個展,另類空間<嘉義>
2001-2001 鐵道倉庫的春天-裸‧邀請個展,風山雲水<嘉義>
     「生活‧藝術‧家」戴明德攝影作品展<成大藝術中心-新總圖藝廊。台南>
2002 「孺梭新語」戴明德個展<福華沙龍。高雄>
   戴明德西晝個展<嘉義縣文化局‧梅嶺美術館>
2003 戴明德「生活‧藝術‧家」攝影個展<正修技術學院藝術中心‧高雄>

國際性參展記錄:
1997 台北市美展國際版畫素描雙年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8 台灣藝術家義大利米蘭國際交流展<米蘭‧布魯塞爾>
   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面具聯展<苗栗>
聯展:
1991 第15屆全國油畫展<台北、台南>
   台北市第18屆美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2 台北市第l9屆美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新銳四人展」,亞洲藝術中心<台北>
   第一屆台北畫廊博覽會<台北>
   台中現代藝術空間開幕苜展<台中>
1993 台北市第20屆美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第二屆亞洲雙年展<台北亞洲藝術中心>
1996 「60年代邀請展」<高雄名展藝術空間>
1997 美術高雄-市美展篇<高雄市立美術館>
1998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創作成果展<台南>
1999 台北市第26屆美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嘉義美術一百年特展<嘉義縣文化局>
   山美術館-市民美展「斯土人情,私箱授受」<高雄>
2000 「藝術點.線.面」裝置展<嘉義市文化中心>
   嘉義二二八美展邀請作品兼任策展助理
   「閱讀ART」現代藝術展<國立中正大學>
   「梅山不是山」梅山藝術節戶外裝置展<嘉義梅山>
   「驅動城市2000」華山雙年展<台北>
2001 山美術館-市民美展「斯土人情私箱授受」<高雄、台北帝門>
   「祈」戶外裝置─嘉義鐵道色區藝術節,嘉義鐵道月台
嘉義鐵道色區藝術節一駐站藝術家工作室開放展,<零擔倉庫>
2002 第六屆228紀念美展「凝視台灣‧啟動台灣美術中的228元素」,<總統府、嘉義二二八紀念館>
   「上空連結─同地異域─唐唐發、方偉文雙個展」策展人<嘉義鐵道藝術村>
   「風水、土地新探勘」主題展,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辦<嘉義市文化中心>

呂美親

呂美親
呂美親,1979年生於嘉義縣。嘉義技術學院植物保護科、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曾獲耕莘網路詩創作銀筆獎、阿卻賞台語文詩組創作獎及研究論文獎、海翁台語文學獎新詩正獎、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獎助。曾參與「鬥鬧熱走唱隊」製作「賴和音樂專輯」《河》。

林青霞


林青霞
林青霞,祖籍山東萊西,1954年11月3日生於台灣嘉義大林鎮眷村社團新區。林青霞是國民黨軍醫林維良和國民黨部隊後勤人員麻蘭英的第二個女兒。
1963年,為了躲避嘉義當地本島人對外省移民的歧視,林家遷往山東人聚集的台北三重鎮,就讀三光小學,高中就讀於金陵女中,聯考中名落孫山。
1972年巧遇星探楊琦,奇跡般出任了根據瓊瑤的長篇小說處女作改編的電影《窗外》的女主角江雁容,從此踏上雪月風花的曼妙星路。

余國英

余國英
祖藉江蘇興化,生於湖南長沙,長於臺灣嘉義。嘉義民族國小、省立嘉義女中、國立臺灣大學畢業後,得羅格斯大學全額獎學金赴美,先後畢業於羅格斯大學研究所、康乃爾大學研究所。 曾任教於母校羅格斯大學及汎尼笛根生大學。退休前為愛詩蘭黛軟體應用工作企劃領導之一。現專事寫作,為全美華文作家聯誼會副會長、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祕書長,並擔任《美國文摘雜誌》編輯顧問,《世界日報》網上文緣國英小說專欄作者。 於1992年獲得「聯合文學新人獎」,2000年獲「世界華文文學優秀小說獎」。 著作有《家有六仟金》、《移民家庭紐的洋過招》、《我愛棕櫚,我愛棕櫚》、《柿子紅了》、《飛越安全窩》等。

李漢偉


李漢偉
李漢偉,男,筆名淳子、樸子、靈均,福建省詔安縣人,1955年年9月30日生於嘉義縣。嘉義師專、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系畢業、國文研究所碩士。曾任高雄市國小、國中教師。曾獲民國七十四年全國綠化年徵文比賽社會組第一名,數次獲得國科會研究獎助。現任臺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教授,並為教育部國語文教科書審查委員會主委。
主要寫作文類為文學評論及散文。
《容於天地》(高雄︰復文書局),1987 年。
《唐代自然詩研究》(高雄︰自印),1986年。
《兒童文學講話》(高雄︰復文書局),1990年。
《情何以堪──現代文學評論集》(高雄︰復文書局),1992 年。
《臺灣小說的三種悲情》(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 年。
《臺灣新詩的三種關懷》(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 年。
《臺灣超現實詩述評》(臺南︰供學出版社),1998 年。

廖建華

廖建華
筆名宇雲,1990年3月17日生於嘉義市,就讀育人國小、輔仁中學、清華大學,得有第四屆成大文藝營詩類二獎、第八屆台北文學獎青少年組詩類佳作、小野蛹之生徵文佳作,個人部落格「宇宙中的一朵雲」http://www.wretch.cc/blog/jaykeonps123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黃慶源




黃慶源簡介
黃慶源,1957年8月25日生於嘉義縣六腳鄉的小農莊,自幼喜書畫,師事黃磊生教授學習傳統技法,入門水墨畫;再進入寫生到自由創作的轉變歷程,這美麗之島正提供了其取之不盡的創作靈感。和多數的台灣畫家一樣,黃慶源也是學習中原移植的水墨傳統,進而寫生練、悟道,始有出神入化的筆墨功夫;不僅融合了南北宗山水畫的優良傳統技法,更在用水用墨及色彩的境界裡努力探索,使作品推登峰造極之化境。

簡歷
1957 8月25生於台灣省嘉義縣六腳鄉.
1972 從國內名師研習西洋畫.
1976 客居台北.從藝壇先進遊.
1980 任西華美術畫師.臨摹古今名冊.潛修國畫
1985 從黃樹森先生遊
1986 入國風藝苑.拜師黃磊生教授門下
1987 設墨君堂藝苑.三石畫會聯展.從彭鴻先生研習書法
1988 中.日.韓.澳.國際書畫交流展.第七屆國際書畫展
1989 與黃樹森.黃惠正.應新竹文化中心邀辦[三黃書畫展]
台北市社教館[四序書畫展]
1990 台北市社教館三餘書畫特展.從徐一飛等畫壇名家至黃山峨嵋.石林.長江等地驢旅遊寫生.
1991 中正紀念堂懷恩畫廊中韓畫友交流展
與徐一飛等登泰山及東北名勝旅遊寫生
任三石畫會後補理事
任東亞藝術研究會理事
1992 桃園市文化心三友展
入南竹韻居隱居創作.
1993 三石畫會應國立國父紀念館邀展.所作[黃山之美]獲李總統登輝先生之讚賞.特召嘉許.
巨幅[美哉黃山]作品獲國父紀念館永久典藏
十月初台北新生畫廊首次個展.十一月台中市國寶藝術中心邀請展.
出版黃慶源第一輯
1994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舉辦[黃山寫生展]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國畫寫生展
應邀參加韓國東亞藝術研究會舉辦中日韓書畫交流展於漢城維納斯畫廊個展
應聘國立政治大學第二屆師生美展評審委員
1995 台灣光復五十周年名家巡迴展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個展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個展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個展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個展
榮獲旅北嘉義同鄉會第一屆傑出青年楷模
1996 南投縣立文化中心個展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個展
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個展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個展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個展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個展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個展
雲林縣立文化中心個展
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個展
榮獲亞洲國畫金牌獎
應聘中華藝文書畫美術才藝獎評審委員
任東亞藝術研究常務理事
1997 應邀參加國父紀念館員工歲末年歡揮毫
國父紀念館個展作品十分寮瀑布.國父紀念館典藏
國立中正紀念堂墨君堂師生百人畫展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個展
參加三石畫會聯展
應邀參加北京美術館兩岸書畫家聯展
應邀參加國父紀念館名家佛禪書畫大展
應邀參加傑出中青代名家書畫巡迴展
應邀參加國父紀念館兩岸著名書畫家聯合大展
應聘中和莊美展國畫組評審委員召集人
應聘國父紀念館全國青年美展評審委員
應聘全國華人藝術推廣學會台灣區聯絡主任
應聘中華倫理教育學會藝術委員會委員
1998 應邀新店市新春藝術家聯展
應邀參加國父紀念館亞洲金牌獎畫家邀請展
應聘中華藝文第二屆美術才藝獎評審委員
應邀參加澳門第一屆國際書畫藝術交流聯展
應邀參加美國舊金山世界嶺南名家聯展
應邀參加台中市立文化中台灣彩墨新貌展
應邀參加新店市藝術家邀請展
1999 墨君堂落成精品展
出版[黃慶源畫集]第二輯
應邀參加海峽兩岸書畫聯合大展
應聘中華才藝獎評委員
應邀代表台灣參加明朝大畫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圓合
應邀參加北京兩岸書畫名家聯誼大展
應邀參加承德市舉辦世界華人藝術作品大觀
應邀參加香港世界華人藝術學會舉辦99世界華人藝術大展於香港.北京.紐約.義大利第地
出版黃慶源畫集第三輯
2000 籌組長遠畫藝學會舉辦會員第二次聯展
應聘中華書畫2000年才藝評審委員
獲頒世界名人藝術家勛章
國父紀念館舉辦[黃慶源寫生畫展]
出版黃慶源畫集第四輯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吳念真


吳念真簡介:
吳念真,男,本名吳文欽,1952年出生於嘉義縣民雄鄉,籍貫台北縣瑞芳鎮。出身礦工家庭,初中畢業後便到台北工作,當過藥劑生、小店員、送貨員,半工半讀畢業於延平補校。退伍後於台北市立療養院工作,1976年考入輔仁大學夜間部,主修會計學。該年初起開始從事小說創作,題材大部分以中下階層人們的生活為背景,頗受重視。曾獲聯合報小說獎;吳濁流文學獎小說獎;金馬獎原著劇本獎。出版小說集《邊秋──雁聲》(遠景)、《抓住一個春天》(聯經)、《吳念真自選集》(世界文物)、《特別的一天》(遠流)、《針線盒》(號角)。近年則投注於電影劇本寫作,有《戀戀風城》(三三書房)、《悲情城市》(三三書房)等劇本集出版。製作編導《多桑》(1994)、電視節目「台灣念真情」。同時,以他吐屬特殊的聲情與造型,成為媒體廣告的寵兒。
《抓住一個春天》是吳念真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時,二十五歲。收錄了〈抓住一個春天〉、〈難報生平未展眉〉、〈尋車記〉、〈醫者〉、〈公休日〉等十一篇短篇小說。這些小說,大抵呈現了作者的悲憫心情懷,他疼惜小人物,擁抱鄉土,創作小說,透過達到相當程度的圓熟的寫作技巧,縝密的敘事刻劃出生動的人物。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黃明川


黃明川,嘉義縣六腳鄉蒜頭人,1955年生於嘉義市。省嘉中、台大法律系畢業。1978年赴美入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學習石版畫,1979年轉往洛杉磯學習繪畫與平面攝影。1982年獲雄獅美術雜誌頒與首屆「美術評論新人獎」首獎。1985年於紐約開設專業攝影公司,拍攝商業廣告照片。1988年底解嚴返台定居,曾拍攝公共電視《百工圖》卡車司機、礦工與法醫紀錄片系列,並在夏門藝術攝影藝廊展出「台灣思維」彩色攝影展。1990年以開創性的獨立製片精神完成了電影處女作《西部來的人》,獲夏威夷國際影展「柯達傑出攝影獎」、新加坡國際影展「銀幕獎」。1993年第二部劇情片《寶島大夢》費時年餘完成,獲得第六屆中時晚報電影優秀影片獎。1998年完成第三部劇情長片《破輪胎》,並獲得第一屆台北電影節非商業類最佳劇情片及東京國際影展入圍。
1994年起開始製作由前衛出版社出資的《台灣作家系列》紀錄片,陸續完成<東方白>、<賴和>、<林雙不>、<楊逵>作家的傳記影片;2000年發起拍攝《台灣詩人一百影音計劃》,紀錄口述歷史與詩文朗誦,近1000首現代詩的影音保存。2001年完成《解放前衛》紀錄片影集,紀錄九○年代14位台灣前衛藝術家,並榮獲第一屆「台新視覺藝術獎」。2004年完成超過十年的《地景風雲》系列紀錄片。期間不曾間斷地記錄數個重要的台灣當代藝術大展。2005年擔任第三屆「台新視覺藝術獎」評審團主席。今年七月於公共電視紀錄觀點中發表最新創作「梁任宏」。黃明川在影視領域中創造不少新奇,包括台灣作家傳記影片、獨立製片、藝術紀錄片等,是一位跨越不同領域的特異份子。電影方面曾拍攝三部電影獲得多項國內外影展奬勵,和拍攝<賴和>、<林雙不>、<楊逵>作家紀錄片,以及紀錄口述歷史與詩文朗誦,近1000首現代詩的影音保存,並以《解放前衛》紀錄片,紀錄九○年代14位台灣前衛藝術家,因其開創性成為第一屆「台新視覺藝術獎」百萬得主。

楊景翔




楊景翔導演
生於1981年,嘉義縣新港鄉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畢業。大學期間推出校內導演作品《備忘錄》、《正在開鑿的出路》獲得國台灣藝術大學實驗劇展最佳導演獎、最佳製作……等獎項,於2005年進入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導演組就讀迄今。

 編/導演
2003年 臨界點劇象錄 第六屆志同道合劇展《令人作嘔的吶喊》編劇&導演
2005年 台藝大戲劇系《Sylvia Plath and Ted Hughes》編劇&導演
      北藝大 獨立呈現《等待高德》導演
2006年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推出個人自編自導作品:《囚》
2007年 導演「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得獎劇本《太平洋瘋人院》
2008年 導演「2008年台灣文學獎劇本」首獎作品《大家一起寫訃文》預定與個人創作者 蔡佾玲共同編、導、演《Untitled#沒有抬頭》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

 戲劇演出
2003年 臨界點劇象錄 第六屆志同道合劇展《令人作嘔的吶喊》演員
      同黨劇團 《藝陣人生》 演員 ,邱安忱導演,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2005年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 《Sylvia Plath and Ted Hughes》演員
      兩廳院帳棚藝術節-爆米花劇場-再拒劇團《咒》演員,黃思農導演
      於「誠品戲劇節—作家紀事」,吳洛纓導演之《月光玫瑰》擔當主要腳色演出台灣 文學家楊魁
2006年 金石堂年度十大好書《書走秀》演員

鍾國基


鍾國基簡介:
  1957年生,嘉義縣梅山鄉人,嘉義農專森林科。喜愛與大自然為伍,一直在向植物學習。現為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奧萬大森林遊樂區副理、林務局南投林區丹大站主任。著有:《楓情萬種》、《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植物解說圖鑑》、《植物解說事典》。

李文武


李文武簡介:
出生於嘉義新港鄉,從小務農,16歲來到三義從事木雕創作20多年,專攻動物、植物、人的創作表現手法獨特。
1977-1983年 >>曾多次參加國畫木刻得獎
1989年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首次個展
1994年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個展(稀有動物木刻展)
1995年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個展、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個展、台中市交通銀行文教藝廊開展
1996年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個展
1997年 >>台北太平洋崇光百貨美術小館個展、苗栗縣立文化中心木雕博物館個展、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個展、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個展
2000年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邀請展、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個展
2003年 >>台中市政府展覽室個展
2004年 >>台中德安百貨個展
2005年 >>台北101個展、中正機場第一二期「文化藝廊」、「藝文展示櫥櫃」藝文展出
2006年 >>台北行天宮圖書館個展、台中市立文化局個展、三義木雕博物館個展、
2006漂流木「藝術 創意 生活木雕展」木雕博物館會員聯展
2007年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台北展示中心「鬼斧神工」木雕工藝展

著有:2006木雕藝術創作采風展-李文武稀有動物系列展(苗縣文化)

李文武部落格網址:http://全球華人藝術網.tw/李文武
http://blog.artlib.net.tw/author_page.php?act=view&ename=leewenwu

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吳重雨


http://www.parentschool.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Rcg=100008&Part=radio090526
理工與藝術的交會:交大校長吳重雨的爸爸經-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 2009/5/26
交大校長吳重雨,出身窮鄉單親家庭,寡母撫養10個小孩,他大學借錢讀書,寒暑假要返鄉種田,讀研究所時曾窮到翻箱倒櫃找銅板,苦學拿到交大博士。他雖是「土產」博士,但曾應聘到國外名校任教,難能可貴。
57歲的吳重雨,在交大電子系從學士、碩士讀到博士,曾3次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曾獲選為國際電子電機學會(IEEE)電路系統學術會副總裁,並三度到美國任教,國際化程度不輸喝過洋墨水的多數國立大學校長。
吳重雨說,他生於嘉義縣東石鄉,家中排倒數第二。父親在鄉公所上班,是個小有名氣的詩人,替他取了「重雨」這麼詩意的名字。可惜父親在他小五去世,從此靠寡母種田養活10個孩子。
吳重雨很爭氣,從小功課好,順利考上交大電子系。他回憶,大學時代每次繳學費,母親就要到處張羅借錢;寒暑假返鄉,他從來沒閒過,一早就要到沙田挖蘆筍到市場賣。
讀博士班時,每個月的獎助金只有5、6千元,家裡沒錢支助,吳重雨被迫縮衣節食,有次獎助金太晚匯入帳戶,他已「彈盡糧絕」,只好到處翻抽屜找零錢買東西果腹。
沒錢留學,吳重雨自己找機會。他在交大任教4年後,爭取到留職停薪,赴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任教兩年,視野大開;4、5年前,他更先後應聘到柏克萊、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教大學生,見識到國外名校學生的認真、嚴謹,讓他創辦電資學院不分系學士班,把學生送到這兩校留學。
吳重雨說,即使是土產博士,也應到國外接受刺激,很多交大不分系學生從柏克萊返台後,後悔自己以前不認真,全力衝刺。他表示,他以後將全力推展國際化,送更多交大學生到國外名校當交換生,站在世界舞台自我提升。
推藝文護照 交大要宅男變氣質男
「如果時間倒轉,我不會讓自己年紀大了才去深刻體驗藝文。」交大校長吳重雨貧苦出身,30多年前讀交大時,專心課業,自承「差不多也是宅男」。如今他在交大推動「藝文護照」,鼓勵全校師生接觸藝文活動,提升人文素養。
吳重雨要讓交大「宅男」變「氣質男」。95學年度起,大一生必修「藝文賞析」,每人都有1本藝文護照,上、下學期要看3場展覽、1項演出才能過關。吳重雨決定擴大這項制度到所有學生及教職員,鼓勵交大人親近藝文。
吳重雨出生在偏遠嘉義東石鄉,小6時父親過世,母親獨自撫養10個小孩,非常辛苦。在那樣環境下,學校註冊時,母親要四處奔走借錢。「當年能讀書已很不錯,怎麼可能去學音樂、美術等才藝?」吳重雨說。
但吳重雨發現他兒子有音樂細胞,現在美國北德州大學讀音樂理論碩士。吳重雨笑說,「兒子有音樂天賦,不是家學淵源,而是突變。」
吳重雨表示,兒子新竹高中一年級結束後,決定走音樂路,他嚇一跳。為讓兒子順利考上大學音樂系,他和太太每周六開車從新竹送小孩到台北學鋼琴,夫妻還坐在旁邊聽。夫妻倆從此與孩子四處聽音樂會,對藝文接觸愈來愈深入。如今,吳重雨也要讓交大學生有更多機會擁抱人文藝術

郭明慶(郭大慶)


郭明慶簡介:
1951 生於台灣省嘉義縣大林鎮
1969 于正氣出版社 宏甲出版社擔任連環漫畫之繪畫製作 約出版50冊
1978 開始從事仿古陶瓷 青花瓷 青瓷之燒製
1987 轉事現代陶藝創作 並與陶藝作家聯盟 於全省各文化中心巡迴展出
1994 首次參加第三屆金陶獎榮獲(佳作)
1995 入選台北市第二十二屆美展
1996 入選第四屆台灣工藝設計競賽
1996 作品榮獲台灣陶藝展覽(優選獎)並獲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永久典藏
1997 榮獲第五屆金陶獎
1997 入選第二屆金鶯獎
1998 中華民國第七屆陶藝雙年展榮獲(特選首獎)
1998 第六屆台灣工藝設計競賽榮獲(優選獎)
1999 台北陶藝獎榮獲(銅牌獎)
2000 第三屆傳統工藝獎榮獲(佳作獎)
2000 第八屆台灣工藝設計競賽入選
2000 中華民國第八屆陶藝雙年展榮獲佳作
典藏單位
1996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7 台灣手工業研究所
1997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8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 鶯歌陶瓷博物館
個展
1997 鶯歌「富貴陶園」舉辦個展
2000 鶯歌「富貴陶園」舉辦個展並出版郭明慶陶藝作品集「山川之美」
國內外聯展
2001 台北縣美術家大展邀請展 /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001 「心象與詩意」展覽 / 鶯歌陶瓷博物館
2001 「彩釉之美」聯展 / 鶯歌陶瓷博物館
2003 台北縣美術家大展邀請展 /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004 台北縣美術家大展邀請展 /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005 「鶯陶的鄉味」聯展 / 鶯歌陶瓷博物館
2006 台北縣美術家大展邀請展 /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曾安國


曾安國簡介:

曾安國部落格網址:http://全球華人藝術網.tw/曾安國http://blog.artlib.net.tw/author_personal.php?ename=anta785913

1965 生於嘉義縣水上鄉
1981 師承曾銘俊師父,從事木雕創作
記事年表:
2008/ 獎項 獲選第三屆臺灣工藝之家
2008/ 個展 受邀總統府藝廊「鋒之戀」剛柔並濟的雕刻工藝展出
2008/ 事蹟 受邀2008年德國薩克森邦安娜堡布霍茲縣國際木雕藝術節木雕創作
2008/ 事蹟 作品「守候的心」受邀日本京都市美術館展出
2007/ 獎項 全國木彫藝術創作比賽(木彫藝術類)-第三名 (創意類)-入選
2007/ 獎項 彰化縣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優選
2007/ 獎項 台中市第十二屆大墩美展第三名
2007/ 事蹟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木器大展
2007/ 教育 2007福爾摩沙藝術節暑期學生創作營指導老師
2007/ 活動 亞美木雕交流展
2007/ 獎項 武陵心.木雕情-2007雕刻比賽-第二名
2007/ 獎項 第十一屆裕隆木雕創新獎-評審特別獎
2007/ 獎項 2007(情定小琉球)漂流木創作比賽木雕達人一等獎
2007/ 獎項 2007年台灣工藝競賽-傳統工藝組一等獎
2007/ 事蹟 2007年林務局全國木雕創作比賽-邀請作家
2007/ 教育 小琉球鄉民木雕研習-指導老師
2007/ 教育 2007林業經營與原住民文化木雕藝術創作活動-邀請作家
2006/ 事蹟 台北101大樓藝術風華展
2006/ 獎項 全國木彫藝術創作比賽(木彫藝術類)-第二名 (創意類)-創意獎
2006/ 獎項 三義木彫藝術節(生活工藝)-木雕達人創作比賽-最佳美學獎
2006/ 聯展 總統府藝廊-由腐朽到神奇-當代木雕的工藝精神聯展
2006/ 聯展 總統府藝廊-由腐朽到神奇-當代木雕的工藝精神聯展
2006/ 獎項 第十屆裕隆木雕金質獎第二名
2006/ 獎項 第六屆國家工藝獎入選
2005/ 獎項 全國木雕藝術創作比賽「複合媒材」雙優選
2005/ 獎項 林務局新竹林管處現場漂流木雕刻比賽第三名
2005/ 獎項 林務局林田山木雕藝術創作比賽第三名
2005/ 獎項 木雕藝術節「有情有意」手工椅現場創作比賽第三名
2005/ 獎項 第九屆裕隆木雕金質獎第三名
2005/ 事蹟 臺北火車站地下街裕隆金質獎得獎作品展
2005/ 事蹟 臺北火車站地下街裕隆金質獎得獎作品展
2004/ 獎項 全國木雕藝術創作比賽「複合媒材」第三名
2004/ 聯展 苗栗木雕博物館台灣木雕協會會員聯展
2004/ 活動 羅東藝穗節「林業心.木雕情」木雕創作營作品「大地之母」設計
2004/ 事蹟 中正國際機場「台灣之窗」木雕邀請展
2004/ 獎項 苗栗山城木頭復活節漂流木現場創作比賽第一名
2003/ 聯展 台灣當代木雕工藝精品聯展
2002/ 聯展 參加圓山大飯店木雕聯展
2002/ 聯展 中日韓木雕交流展
2001/ 獎項 全國木雕藝術創作比賽「複合媒材」入選
2000/ 獎項 台灣區木雕藝術創作比賽第一名
2000/ 事蹟 參加國父紀念館得獎作品展
2000/ 獎項 第四屆裕隆木雕金質獎入選
2000/ 事蹟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裕隆木雕金質獎得獎作品展
1999/ 獎項 台灣區木雕藝術創作比賽第二名
1992/ 獎項 台灣區木雕創作比賽優選

林漢泉


林漢泉簡介:
畫家林漢泉自幼在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出生長大,母親是中埔村人,現在居住下庄仔,兒時因地緣關係常到中埔外婆家玩,對中埔倍感親切。六年前購屋定居於中埔(君臨天下),這數年皆在中埔地方寫生。從事自然風景寫生以來,對鄉間環境變遷感受良多,人口外流、環境汙染與生態的改變,希望藉畫筆之藝術繪畫來紀錄,呈現對生態環境時空轉變下的感情。林漢泉創作媒材有油彩、粉彩、水彩、素描、雕塑。

1961年 / 生於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
1981年 / 南部七縣市高中組油畫第一名
全省學生美展油畫類入選
1983年 / 第八屆憲兵司令部金荷獎美展獲油畫類
銀荷獎(第二名)
1994年 /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木石雕刻二人聯展
台南市第一屆美展雕塑類入選
嘉義市美展立體類優選(第一名)
南瀛美展雕塑類入選
1995年 /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雕刻二人聯展
1996年 /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音樂廳廣場公共藝術
設計案入選
台北市第二十三屆美展立體類入選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鼠年名家聯展
1997年 / 嘉義市立美展立體類優選
鶴軒藝術中心聯展
大漢藝術中心聯展
1998年 / 第六屆台灣公益設計競賽入選
淡喜堂石雕、油畫個展
各展藝術中心聯展
應邀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雕塑聯展
高雄市文化中心木石雕刻二人聯展
台南縣文化中心石雕、油畫個展
嘉義縣文化中心石雕、油畫個展 
國父紀念館石猴雕刻聯展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石猴雕刻現場創作
梅嶺美術館嘉義新生代作家聯展
稀綺藝術中心個展
台南縣南區綜合活動中心石雕個展
1999年 / 參加嘉義市立文化中心裝置藝術創作展
漢神夢萊茵精品館石雕個展
嘉義縣立文化中心美術一百年特展
朴子溪船仔頭裝置藝術聯展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石雕個展
曾 任 / 嘉義市美術協會總幹事
現 任 / 嘉義市美術協會監事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水彩班老師
專職石雕、油畫創作

褚德三



褚德三簡介:
褚德三,1942年生於嘉義縣民雄鄉牛稠溪畔的福興村,年少坎坷,國小畢業就輟學了,可是卻刻苦自學,摸索練習寫作,並得到許多的肯定,曾得到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第三名、青溪文藝金環獎—銀環獎…等。目前結集的有《鄉泥大地》(嘉市文化1995 ),並有「八掌溪畔的幽靈」系列的小說集。
褚德三的創作以小說和散文為主,文中充滿了對鄉土的感情。八掌溪畔的幽靈是褚德三在《太平洋日報》副刊、《關愛》雜誌社等處所發表的連篇民間故事。楮德三的題材便在鄉土的泥土裡紮根生長。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柯一正


柯一正 簡介

1946年出生於台灣嘉義縣義竹鄉

學歷:
世新電影科
美國加州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碩士
經歷:
世新及文化大學講師
1981年 由張艾嘉製作的台視「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
1981年 實驗片《迷林》獲得第4屆金穗獎
1982年 《光陰的故事》(第三段:「跳蛙」)為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作品
1983年 《帶劍的小孩》、《油麻菜籽》
1985年 《青梅竹馬》
1997年 《藍月》
1995年 公共電視人生劇展「溫泉家鄉」
2001年 台視金鐘劇「逆女」
現任: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藍月電影公司董事長


連結國家文化資料庫介紹:


簡上仁


簡上仁
簡上仁,男,1948年生於嘉義縣大林鎮。嘉義高中畢業,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碩士,英國雪菲爾(Sheffield)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班。現職:清華大學、台南師院、逢甲大學、台北市立師院兼任副教授,田園樂府團長。國際柯大宜(Kodaly)音樂教育學會台灣分會理事長。1977年以《正月調》一曲,獲金韻獎作曲獎之外,尚有美國紐澤西關懷台灣基金會的關懷台灣人文社會貢獻獎(1991)台北市信義扶輪社宣揚台灣鄉土文化獎(1992)、嘉義中學傑出校友(1994)、台灣省文化協會第廿四屆中興文藝獎章音樂獎(2001),廣播金鐘獎、最佳音樂性節目、節目主持人獎。
著有《台灣的傳統音樂》(文建會2001)、《台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之研究》(眾文2001)、《台灣鄉土兒歌合唱曲集》(北縣文化1999)、《老祖先的台灣歌》(漢光1998)、《台灣的囝仔歌》(自立晚報1996)、《陳冠華的台灣福佬民間音樂》(文建會1992)、《台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自立晚報1991)、《台灣音樂之旅》(自立報系出版部,988)、《心內話—台灣愛情詩歌選輯》(漢藝色研1988)、《說唱台灣民謠》(自刊,1987)、《台灣民謠》(省新聞處1983;眾文2000)《台灣民俗歌謠(與林二合編)》(眾文1977)。
簡上仁致力於台灣本土音樂之採集、整理、編輯、創作及推展工作,不遺餘力。曾於一九八一年組成「田園樂府」赴全省各地演出。二十餘年來,足跡遍及國內外。同時,他並在報章雜誌上,以專文介紹即將消逝的民俗音樂內容與知識,試圖喚醒民眾對台灣民謠的關心和認識。透過不同場合,不同性質的演唱、演講或專訪,推薦優美動聽且有意義的民俗歌謠,以勾起民眾對文化傳統的聲音重新產生興趣。《心內話》由六十首短詩短歌輯編而成的情詩集,內分古老時代、日據時代,光復之初及近年等四個時期。雖然祇是一本小小的冊子,卻也勾劃出台灣四百年來民間愛情詩歌的輪廓。如〈賣鹽哥〉:「人的阿哥在開店,阮的阿哥在賣鹽。一擺提錢一擺唸,鹽館的錢有較鹹。

侯秋東


侯秋東中醫師簡介

民國三十四年出生於台灣嘉義縣六腳鄉蒜南村。
民國六十年畢業於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班,旋任教於屏東師專。
民國七十三年考取中醫師特考。
民國八十四年屏東師範學院教授退休。
民國八十八年至九十二年擔任中華民國弘一大師紀念學會第二屆理事長。
民國九十二年至九十五年連任中華民國弘一大師紀念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著有:

  《王弼易學之研究》、《儒佛二家倫常觀比較》、《易經與中醫之融通運用》、《真智慧之門》、《無我的妙義》、《中醫與氣功治病經驗談》、《上善中醫養生治病文集》、《上善中醫養生治病文及續編》、《拍手功治百病》、《上善自然療法》。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陳水逢

陳水逢 嘉義縣義竹人,民國二十二年生。國立中興大學法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國家博士)。
曾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兼東語系主任暨日本研究所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學教授,中興大學、逢甲大學、東吳大學、淡江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民國日本研究學會理事長。現任考試院考試委員,中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兼任教授。著作有「日本政黨史」、「中華民國憲法論」、「西洋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思想論集」、「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社會動態」、「日本合併朝鮮史略」、「亞洲史概要」及「歐洲近代政治社會簡史」、「日本近代史」、「日本現代史」等二十餘種。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王振利


王振利,1968年生於嘉義新港,目前專職金雕藝術創作,1985年 ~1993年師事在地藝術家吳卿老師,學習木雕及金雕技藝,1994年開始個人雕刻創作。2004年入選第十七屆「南瀛獎」及第十二屆「工藝之夢」金獎。
從小在鄉野中長大的小孩,對大自然的更替和花草蟲魚的生長,本來就比較敏銳一些,王振利更是如此,從昆蟲的生理構造到其成長環境的觀察和記錄,一絲不苟的精神,反映在金雕作品中,就是將平常肉眼不易察覺的纖細紋理,一一忠實的呈現出來,作品細微精緻,質感燦爛如新,精彩奪目。
王振利金雕: http://www.c-l-wang.idv.tw/

張艾嘉


圖書著作:《少女小漁(原著小說.電影劇本.電影小說)》、《心動Tempting Heart》、《奇妙的生涯轉機》、《203040》、《心動電影記事》。
張艾嘉簡介:
張艾嘉本名張愛嘉,原籍山西五台山,生於1953年7月22日,嘉義市空軍眷村白川町。父親是水上機場空軍部隊的飛行官,有一次在出任務時,不幸墜機身亡,張艾嘉已經嫁到香港並定居,夫婿王靖雄。七十年代於台灣及香港兩地開展其演藝事業,從影二十多年,主演過的電影超過九十部。曾有多部電影於不同的電影節中獲得獎項,其中包括:1976年台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碧雲天》)、1981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我的爺爺》)、1986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最愛》)及1987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最愛》)及亞洲電影節所頒的最傑出女演員。
由八十年代開始,張艾嘉便減少其銀幕前的演出,而醉心於幕後的工作。1986年她自編自導自演的《最愛》獲得1986年金馬獎9項提名,不但為她奪得最佳女主角的榮譽,該片的另一女演員亦獲得最佳女配角獎,《最愛》亦在1987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再次取得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並另外取得最佳美術及最佳主題曲獎。1995年她編劇及導演的另外一部電影《少女小漁》取得1995年亞太電影節的五項重要獎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音響設計及最佳音響效果。1999年自編自導的影片《心動》再次在台灣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多項提名,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獲最佳編劇及最佳美術;《心動》亦為1999年香港十大票房電影之一,在台灣更打破近兩年灣國產片票房紀錄。她曾導演的電影還包括:《黃色故事》(1987)、《夢醒時份》(1992)、《新同居時代》(1993)、《今天不回家》(1996)。
除了編劇及導演的工作之外,她更有擔任監製的工作,由1982年至今監製的電影共有九部,其中包括《搭錯車》、《海灘的一天》、《莎莎嘉嘉站起來》、《哥哥的情人》、《美少年之戀》等等。她除了在亞洲區得到觀眾之贊賞外,國際上亦有相當的聲譽,倫敦電影節及多倫多電影節分別於1989年及1992年都曾舉辦「張艾嘉電影回顧展」,柏林電影節亦曾邀請她作為評審。1997年她參與演出的一部由加拿大及法國合作投資的電影「紅提琴」亦得到國際上不少好評,更獲得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郭正道



郭正道
  1956年出生於台灣嘉義眷村,從小耳濡目染,跟隨祖母靜坐養氣,1975年進入陸軍官校,因緣際會,追隨恩師研習少林寺古典八段錦功法與淨坐,公餘閒暇則研究醫卜命相。三十八年來,每天早晚習練八段錦與淨坐,調身、調心又調氣,身體一直都很健康,益感這套動以養身、靜以養心的健康長壽妙法之精深博大。
  自嘉義大學教官退休後,八年來定期在嘉義社區大學教授八段錦與淨坐養生氣功,廣結善緣,嘉惠有心練功、想讓身心都健康的朋友。課餘之際,雅好品茗,尤喜壯遊名山大澤,吸收天地之靈氣。著有《郭正道八段錦與淨坐》。
E-mail:kuo06042003@yahoo.com.tw

渡也(本名陳啟佑)


渡也簡介

渡也,本名陳啟佑,筆名除渡也之外,也用過歷山、關關、江山之助。一九五二年,誕生於嘉義市,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無論就量與質而言,渡也都是台灣青壯代的重要詩人,他的筆墨觸及不同的文學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類:一、理論與實際批評。(一)古典文學;《唐代山水小品文研究》、《新詩形式設計美學》等。(二)現代文學;《渡也論新詩》、《新詩補給站》。二、創作。(一)新詩集:《手套與愛》、《陽光的眼睛》、《憤怒的葡萄》、《落地生根》、《空城計》、《留情》、《面具》、《我是一件行李》,(二)散文集:《歷山手記》、《台灣的傷口》等書。間有小說、童話。曾獲《聯合報》極短篇小說獎、《中國時報》敘事詩獎等。新詩作品〈竹〉被選入國中國文課本;論文〈美麗的「錯誤」被選入教育部實用技能班國文課本。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林國彰


林國彰簡介
1951年生於台灣嘉義朴子。林國彰是聽障攝影記者。「我比較偏好的是漫遊式的在街頭遊走,抓城市跟人的影像。」本身也是新聞資深攝影記者,拍的是多采多姿的娛樂演藝,10歲之前,他以為這世界是不太有聲音的,一直到10歲那年裝上助聽器,才開始和外界說話溝通,聽不見卻讓他的觀察力更加敏銳。身障才藝冠軍林國彰:「我把所有的聲音都隔絕後,我是用眼睛專心去看,我會看到什麼,可能是耳朵有了缺失之後,某個器官上面會去補償。」
  已經習慣用眼睛看世界,也走出國外,拍攝「被痲瘋烙印的小孩」,獲得外國最佳攝影家大獎,林國彰用相機紀錄被遺忘的一群,也利用一張張撼動人心的童顏,爭取國際的人道救援,這是林國彰的心願。
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攝影大賞。
代表作品:《中式速食》、《被麻風烙印的小孩》、《悲歡樂生》、《照見李秉宏的人生光明路》、《十八年來的第一班、中國麻風村裡的台灣情》、《日間夢遊》、《鐵漢慈顏》。

雲天(本名鄭健民)


雲天簡介:
雲天部落格:http://blog.udn.com/v7v8v9abc/2194192  
雲天,本名鄭健民,台灣嘉義縣人,中央警察大學畢業。詩作曾發表於中國時報、聯合報、青年日報、人間福報、更生日報、國語日報、秋水詩刊、掌門詩學、創世紀詩雜誌、王城氣度月刊等。曾經在國內知名文學網站「喜菡文學網」擔任詩版版主及召集人,現為「掌門詩學社」同仁。在UDN網誌城邦設有部落格「雲天的詩工廠」。
雲天的得獎紀錄:
76、77年參加孔孟學會比賽獲得優等成績、78年獲得中華民國新詩學會全國大專院校新詩創作第三名、96年獲得行政院水土保持局與雲林縣政府文化局舉辦的華山詩人節新詩創作第三名、嘉義市文化局新詩創作首獎、97年1月獲得雲林縣文化局社區文化之旅徵文比賽,新詩組第二名、97年4月26日獲得台塑集團(長庚生物科技公司)及中時報系、國語日報共同舉辦之感恩與回饋全國性徵詩比賽,獲得第二名。

畫家陳銀輝




陳銀輝簡介
陳銀輝1931年生於嘉義縣鹿草鄉,1954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於1995年退休。曾獲「扶輪獎」、「金爵獎」、「中山文藝創作獎」、「大學暨獨立學院特優教師獎」。辦過三十多次個展。經歷全國、全省、台北市、高雄市等美展評審委員及全國各大型美展之評審,並任國內各大美術館典藏委員及評審。  陳銀輝先生小時就讀嘉義市大同國小,初中考上嘉義中學,高中畢業後進入師範學院藝術系就讀,為學期間便展露才華,於1952及1954年獲得「全省學生美展」特選第二名及第三名佳績。  陳銀輝老師自幼即表現出繪畫天份,四、五歲開始就喜愛塗鴉繪畫。師範學院畢業後,陳銀輝老師先返鄉於北港中學教美術,第二年轉往嘉義工業學校任教,之後因師範學院美術系莫大元代主任的推薦信,於1957年八月應聘擔任助教,之後由講師、副教授到教授以迄退休。



陳銀輝趨近色面組合的抽象風格,好像看不出過去學院派教育寫實基礎的影子,但他認為年輕時學院派紮實的素描和寫實的訓練,是一生創作時享用不盡的資產,在紮實的根基上,向現代畫的方向謹慎的創新與嘗試,不會過度放縱而使畫面及技巧虛化,這種嚴謹的態度,亦是他多年來創作的方針與目標。其繪畫風格深含東方精神與氣質,內斂中隱蘊著從容的自在,將現實的物象焠煉昇華,以主觀的形、色築構出屬於內心深處的詩意、激情與感性。在得到吳三連獎的同時,陳銀輝老師也不忘向後輩提出建言,希望「在繪畫的路途上,絕不可半途而廢,一定要堅持到底」,他相信「行行出狀元」,只要在繪畫的旅途上不斷努力,總有一天會享受到豐碩的果實。

施茂林


施茂林簡介:
1940年8月2日出,嘉義縣人。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從台中、金門地檢署檢察官做起,後來轉任台中地院法官、台東、雲林地院庭長、台中高分院法官等院、檢職位,歷任桃園、台中、高雄和台北地檢署檢察長,曾被檢改會評鑑為領導能力第一名的一審檢察長,在台灣司法界有完整院、檢資歷。民國93年上任法務部政務次長,隔年接任法務部部長。著有《實用六法全書》等暢銷書,對法學教育普及化不遺餘力。

張啟楷


張啟楷簡介:

張啟楷,一九六二年生,嘉義縣東石鄉人,中興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台灣大學政治系研究所肄業。一九八七年進入新聞界,主跑過府、院、黨、立法院、市政府新聞,其中負責立法院新聞長達近八年。曾任開放雜誌總編輯、中國時報政治組撰述委員。現任中國時報市政組副主任、電視台政論節目主持人。曾獲得吳舜文新聞獎首獎、二屆立委評為最佳國會記者第一名﹝文化大學文化一週問卷調查﹞。著作:《國庫潰堤,解讀政府總預算》、《搶救國庫,你應該知道政府怎麼用錢》,《新雙城記:謝長廷與馬英九的黃金交叉》。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精雕藝師:吳卿




【吳卿先生的雕刻世界和生命歷練】
載自: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m4k-1201849221-8111-1502.doc
吳卿十七歲開始拿雕刻刀,時值台灣做紅木、黑檀等高級木雕傢具外銷的全盛時期,於是從這項民藝入手,由新竹廠的八美圖「開臉」做起,又到台中、屏東、台南、台北等地嘗試平面紋飾雕刻,同時展開三年坐遊覽車遊歷觀摩雕刻技巧的流浪手藝人生涯。他看遍全省的廟宇和各地好的雕刻品;也曾兩次造訪當時被公認為木雕第一高手的朱銘工作室。在這段時間,他嘗試過的立體造型有孔子紀念像、觀音菩薩及媽祖等神像還有佛像雕刻。透過同學及其他同行朋友,他也開始去暸解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不同雕刻材質的特性。
以螞蟻生態為創作題材,和吳卿在第一次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象牙球、河舟記等傳統精工細雕時,內心在驚嘆之餘所許下的心願有關:決心找一個最細的東西來研究,作出可以進入故宮的藝術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坐在河堤上發現螞蟻群合力搬運壁虎蛋的情景,一方面驚訝其團結力量的偉大,一方面也受大自然中造型的優美所感動,便決定以螞蟻的細密造型磨練自己的雕刻寫實技巧。
1993年台北故宮博物院破例要購藏吳卿的金雕作品,當時的秦孝儀院長,請他製作尺寸更小的螞蟻,「瓜瓞綿綿」系列作品於是產生,其中螞蟻以外尚有七種昆蟲與苦瓜藤,組合的複雜度和製作難度,令觀者無法想像。吳卿在十九歲時許的願(1975),於十八年後實現了,他的作品被典藏在故宮博物院。另一件以螞蟻為主體的生態作品〈鄉野情懷〉,也是他到目前為止最大的一件金雕作品,上面有806隻大大小小的螞蟻;做一隻金螞蟻需要一個工作天,三個螞蟻巢以銀片手工鍛打,費了三個多月,加其他植物、昆蟲與泥土狀底座,整件作品共耗時一千兩百天才完成。誠如吳卿自己所述,做這件作品的動力是下大決心、傻氣和理想,也算是對自我的一個交代。他當時剛好四十歲。
<<無情巧雕有情天 ──精雕藝師吳卿>>
載自光華雜誌2004年2月第092頁
吳卿,一九五六年生於嘉義縣新港鄉溪北村,學齡前,對生命就充滿問號:空間究竟有多大?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務農的父母辛勤耕作維持一家溫飽,無暇為他解惑,加上吳卿個性倔強好勝,上了小學也常以小管大,當囝仔頭王欺侮高年級生,而且生性好玩,曾經整個學期都不去上學,每天看連環漫畫、邀同學偷摘水果、用空氣槍打野鳥,宛如脫韁野馬,完全不受約束。
一顆壁虎蛋
一九七○年代,時值台灣製作紅木、黑檀等高級木雕家具外銷的全盛時期,十七歲的吳卿放棄報考藝專,北上到台北內湖朋友就職的紅木家具店學習浮雕,一星期後轉到新竹的家具店,從八美圖「開臉」做起,從此展開全台各地學習雕刻技巧的流浪手藝人生,足跡遍及台中、台南、屏東等地。
十九歲那年,在北投一間紅木家具店當木雕師傅,第一次到台北故宮博物院參觀,當看到翠玉白菜、象牙球、核舟記等傳統精工細雕時,吳卿腦海中迴盪著:「假如我的雕刻作品,能夠被故宮博物院收藏,那這輩子就夠本了!」因為人不過百歲,但收藏在故宮,就是傳世千年。
參觀故宮後,有回吳卿到河堤散步,看到一粒小白球一直在移動,趨前探看,原來是幾隻螞蟻正合力搬運一顆壁虎蛋,然後向著九十度的牆面緩緩爬昇,小小的螞蟻竟然能夠合作抬起那麼大的壁虎蛋,這種團隊精神,讓吳卿感到無比的震撼,加上螞蟻優美、活潑的外型,觸動他雕刻的念頭,從此開始拿著放大鏡到處找螞蟻。
一九七八年,利用當兵休假空檔,吳卿開始雕刻螞蟻,初始因刀法生疏,也從未學過立體造型雕塑,前幾個月一再失敗,後來花了兩個多月,才完成第一隻木雕螞蟻《矗吼》:「在自然界中,螞蟻不可能會有這種動作,這是一種意念形式的表達,」吳卿回想,由於當時對螞蟻還不是很瞭解,比例不是很準確。
愛上「黑武士」
第二年吳卿以《凝思》一作,入選第三十四屆全省美展,同年以《生存與掙扎》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當時國內藝術界開始「新寫實主義」風潮,吳卿決定以螞蟻為主題,專心創作,也開始養螞蟻。
「也許有著特殊因緣,有兩年的時間,我用壓克力盒子養了一整窩、幾百隻的螞蟻。那是一種黑色、體積大大的螞蟻,我叫牠們『黑武士』。」吳卿談起這群「寵物」,簡直欲罷不能:「牠們模樣很可愛,跑起來速度很快,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們跟人一樣有喜怒情緒。牠們很喜歡吃葡萄皮,如果久一點沒有清洗盒子,葡萄皮發酵,牠們吃後就像喝醉一樣,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
談到螞蟻,吳卿一臉純真,像個到處炫耀心愛寶貝的大男孩。據他的觀察,台灣約有三百種螞蟻,由於氣候、環境和食物不同,性情差異也大;北部的螞蟻較溫馴,南部的螞蟻較凶悍,尤其是紅螞蟻群裡的兵蟻,若不慎被咬,那嵌入肉裡的痛,保證終身難忘。
為了完整表達螞蟻的生態現象,並融入抽象的創作意念,吳卿整整花了七年的時間,完成二十五件精細的木雕螞蟻作品。這一系列作品中,最耗時的當屬《搬運飯粒的一群螞蟻》。這是在一九八一年,當時二十六歲的吳卿一心想做件螞蟻生態的大型木雕,作為自我的挑戰。他先用保麗龍和鐵絲做出模型,然後才著手細雕,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他每天工作到深夜,直到眼睛痛得像針在扎,才勉強休息。這件耗費了四千零一十五個小時才完成的精雕巨作,在放大了十幾立方倍數的比例後,螞蟻生態一目了然,其後果然在一九八三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館邀請展上大放異彩。
一九八四年,吳卿獲得《第二屆中日美術交流展》招待獎,應邀到日本名古屋刈谷美術館發表《木雕螞蟻個展》。在展場上,人們對他精細的雕刻技巧與觀察入微的工夫發出驚嘆,這一系列木雕螞蟻作品,讓當時年僅二十八歲的吳卿備受讚賞與肯定,但他毅然讓自己從掌聲中沉寂下來。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
除熱愛的雕刻外,念佛是讓吳卿靜下來面對雕塑、學習生命的重要支柱。從二十歲起接觸佛經、禪坐,在那段沉寂的日子裡,他更勤於讀佛經,以他的體悟,藉由具象的木材、銅、銀、黃金,不斷地編織著生命流轉的真象,試圖在一切畢竟是「空」的國度裡,創作出對生命的禮讚與謳歌。
有回他嘗試雕刻蟬,桌旁放著隻蟬的標本,當時與他同住的畫家黃孟新問他:有沒有辦法將蟬翼雕到透明?因為根據黃孟新的查證,全球木雕史上尚無透明的木雕作品。聽後他一試再試,將傳統雕刻刀稍加改良後,開始挖,把蟬翼的厚度挖到只有○‧○○二公分,厚度只有報紙的三分之一,兩邊脈絡一致,蟬身細毛下的硬殼質感也表露無遺。
這隻有著透明翅膀的熊蟬木雕,一九八六年在故宮博物院現代藝術館展出時,再度引來齊聲驚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博士觀後讚嘆:「怎麼有辦法雕出透明脈線上下對稱的作品?」同年,木雕新作《禪》,經三個月精心雕琢後完成,他在圓體上雕有半隻蟬,透明蟬翼向上伸展,另一半呢?是在圓體內?是出?是入?本無分別。吳卿真切地傳達出自身對禪修的體悟;當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沒有一絲執著與牽絆時,生命將變得自在無礙。
參禪與靜坐,讓吳卿心神合一,雕刻出無數精密傑作。然而,將昆蟲薄翼雕得只剩紙張五分之一薄,已無法滿足他對自我的要求,他還希望再做突破。從一九八八年刻下第一刀,歷時十六個月才完成的《是人?是蝶?》,就是這種願力下的經典之作。這件傳達思想體悟的作品,是將一整塊重達三十五公斤的黃楊木,一刀一刀鑿去,「雕鑿的過程,宛如禪坐時,塵埃浮起又落定,全心一意的雕刻,時間彷彿停止了。」中空透明抽象的頭殼,羽化變形的蝴蝶穿梭其間,完成的《是人?是蝶?》重量只有四十公克,比兩張報紙還輕。
吳卿的作品,耗時一年以上才完成的屢見不鮮,花三、五年更是常事,所以談到創作心情,吳卿認真地表示:「我要隨時提醒自己,保持內心寧靜,要不然一件一旦開工後就要面對三、五年的作品,每動一刀都是省思。當你後悔上一刀時,一年已經過去了。」
九九九九純金雕
吳卿對木雕情有獨鍾,卻也面臨作品保存不易、搬運易有損壞的情形,因此吳卿從一九八一年開始雕臘,嘗試用脫臘來作銅螞蟻。接著在一九八四年,經過半年開了六次模,終於成功完成第一隻銀螞蟻。
「以往,用金屬作藝術品,銅和銀最普遍。在熟悉這兩項金屬後,我認為珍貴的黃金最適合作精雕,用黃金來雕作藝術品,可以把人們對黃金的喜好結合藝術,提升為收藏、欣賞兼具的藝術品,」吳卿表示。
吳卿的金雕,最著名的一件,當屬一九九三年,台北故宮博物院首度破例以典藏經費收購「在世」藝術家的作品。這件《瓜瓞綿綿》長二‧八公尺,高一‧二公尺,加上重達八十公斤的白銀底座及青銅棚架。三株大小苦瓜藤間,爬滿兩百三十八隻螞蟻做主體,這些金螞蟻和真的螞蟻一樣大小,他以寫實手法,表現出自然界一個小角落裡生命滋長的熱鬧景象;枝葉在抽芽伸展,蟻群在大地上來往穿梭,苦瓜飽滿的果實吊在花葉間,蝴蝶循花香而來,螳螂在花葉間沉思,瓢蟲、果蠅、蟬穿梭其中,一片生氣盎然。作品雖沉寂無聲,但觀者似乎聆聽到作品裡蘊藏的生命律動正汩汩湧動,嘩然地奔流不止。這件《瓜瓞綿綿》需要將幾千個個體雕作翻模後,再一一「走水」組合,若以一天工作八小時來計算,需耗時三年才得以完成。
在佛理中找到生命安頓處的吳卿,為了資助佛光大學建校,一九九七年於台北發表《吳卿金雕展》,門票收入捐做建校基金。
吳卿的金雕遠比木雕更為人所熟知與矚目,但在金雕作品精細質感背後的胎體原形其實是木雕。除了少數植物枝葉以原物翻製外,吳卿都是先雕作完整的木刻,再翻模製造金雕,而且選擇紋理最細密,色澤光潤如象牙的上等黃楊木,展現一般臘模無法呈現的精緻度。
現在的他,希望能成立「吳卿美術館」,收藏多年來的作品,以期讓這些藝術資產傳承下去。為此,二○○三年起,他在台北遠企購物中心一樓設置專櫃,展示小件金雕作品,尤其是與真實螞蟻相同比例的金雕收藏品,值得去看看。

翁仕杰


翁仕杰簡介
翁仕杰,台灣嘉義縣人,1962年生,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畢業後,進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佛學研究所博士班,專攻西藏佛學八年。現任台灣西藏交流基金會副秘書長,推動執行台藏宗教文化交流與人道援助工作,公餘譯著佛教典籍,並在大學佛研所教授佛教與宗教社會學課程。著有《台灣民變的轉型》、《達賴喇嘛教你認識自己》等書,譯有《綻放心中的蓮花》、《四聖諦》、《喜樂泉源》、《剋毒孔雀》、《穿越生死》等書。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米雅(本名陳秀鳳)


米雅簡介:
米雅小姐本名陳秀鳳,自己寫詩,也教導小朋友讀詩,出生於嘉義市,從小喜歡畫畫。自學彩色鉛筆的技法,詩畫集《在微笑的森林裡吹風》曾獲聯合報年度最佳童書。米雅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會畫畫,不過不用懷疑的是,每畫完一本她都能高興很久很久。米雅現居台中縣,任教於靜宜大學日文系。
米雅的著作包括「在微笑的森林裡吹風」(人光)、「今天,你開心嗎?」(人光)、《棉被山隧道》、《鼠小弟的禮物》、《鼠小弟捉迷藏》、《在微笑的森林裡吹風》、《今天,你開心嗎?》、《桃樂絲的洋娃娃》等,及「另一雙眼睛---窗道雄詩選集」(信誼)。另外,她還翻譯了「這是誰的腳踏車」、「愛那隻狗」、「小圖和小言」、「丹丹過生日」等書。

江晃榮


江晃榮簡介:
江晃榮博士,1951年出生於台灣省嘉義縣。台大農業化學系(現更名為生化科技學系)畢業,農業化學研究所(現更名為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博士,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後研究。江博士在校時主修發酵及酵素技術,1981年即因研究酵素尿激酶(urokinase)的突出表現,獲教育部科技發明獎。曾與日本合作研發生技產品,擁有多項專利,並成功予以商業化,具生技產業實務經驗。為了推動生技教育,促進產業發展,江博士更發起成立「財團法人台灣生物科技開發基金會」,且擔任董事長職位。為推廣科普教育及宇宙科學,任中華UFO科學學會理事長、MUFON(全球最大UFO研究團體)顧問‧至今已著有生物技術與飛碟叢書共九十餘冊;並出版由國立編譯館審定,唯一的生物技術大專用書《農業生物科技》以及《環保微生物學》。著有:《外星人的指紋》、《納豆激脢》、《酵素決定你的健康》、《沸石的奇蹟》、《經濟巨人Bio生物科技的千億商機》等書。